一、产能布局与投产计划

1、头部企业主导产能

贝特瑞:现有硅基负极产能 0.6 万吨 / 年(硅碳 / 硅氧),印尼二期 8 万吨项目于 2025 年 3 月投产,摩洛哥 6 万吨项目规划中。

杉杉股份:宁波 4 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基地一期 2024 年底试产,云南 30 万吨人造石墨项目已投产。

石大胜华:硅基负极规划产能 5.1 万吨 / 年(国内第一),现有 0.5 万吨高首效硅氧碳产能。

璞泰来:四川 10 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2025 年投产,配套安徽 1.2 万吨硅基负极。

国轩高科:肥东 5 万吨纳米硅碳负极规划中,同步推进全固态 “金石电池” 量产(2025 年能量密度达 400Wh/kg)。

2、技术型企业加速扩产

上海洗霸:宜昌 5000 吨 CVD 硅碳负极项目推进中,松江固态电解质产线 2024 年二季度试产。

圣泉集团:树脂法多孔碳 1000 吨产线 2025 年 2 月投产,生物质硬碳万吨级产线 2024 年 6 月落地。

元力股份:500 吨生物质多孔碳已量产,2024 年出货量达三四百吨。

二、技术路线与核心突破

1、硅基负极主流技术

硅碳负极:CVD 法(气相沉积)为主流方向,贝特瑞第五代产品比容量超 2000mAh/g,杉杉股份、璞泰来加速量产。

硅氧负极:石大胜华高首效硅氧碳成本 15 万元 / 吨,适配消费及动力电池。

2、关键配套材料

多孔碳:树脂法(圣泉集团)成本 25-30 万元 / 吨,生物质法(元力股份)成本 5 万元 / 吨,2025 年千吨级产线投产后价格有望降至 15 万元 / 吨以内。

单壁碳纳米管:天奈科技布局产能,解决硅基负极循环稳定性问题。

粘结剂 PAA:日播时尚子公司茵地乐主导供应,提升硅基材料膨胀耐受性。

三、成本与市场动态

1、成本优化趋势

硅烷价格从 2023 年 20-25 万元 / 吨降至 2024 年 5-10 万元 / 吨,单吨硅碳负极成本下降 5-10 万元。 CVD 设备从 20kg 级升级至 100kg 级,单位投资成本降低 30%-40%,硅碳负极售价有望从 50 万元 / 吨降至 20 万元 / 吨以内。

2、市场应用与渗透率

消费电子:2024 年 CVD 硅碳负极在华为、荣耀等高端机型渗透率超 25%,2025 年全球出货量预计达 0.15 万吨。 动力电池:2025 年或成硅碳负极动力端突破元年,适配 46 系大圆柱电池及半固态电池需求。

四、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1、产业化节奏

2025 年:硅碳负极放量元年,消费电子渗透率提升,动力端开启量产测试。 2027 年: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能量密度达 500Wh/kg,钠电池出货量超 10GWh。

2、竞争格局

技术壁垒:CVD 法硅碳负极、高首效硅氧碳及配套材料(多孔碳、单壁碳管)为核心竞争点。 产能集中度:贝特瑞、杉杉股份、石大胜华占据主导,2025 年规划产能合计超 13 万吨 / 年。

3、政策与投资

2024 年固态电池规划投资 745 亿元,占锂电材料总投资 35%,2025 年或延续高增长。

五、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不及预期、规模化生产瓶颈、原材料价格波动。

需关注企业量产稳定性及下游电池厂验证进度。

总结:中国硅基负极产业正从技术突破向规模化量产加速转型,贝特瑞、杉杉股份等龙头凭借产能与技术优势领跑,2025 年将成为硅碳负极消费端普及与动力端突破的关键节点。随着成本持续优化及固态电池技术成熟,行业有望在 2030 年形成超百万吨级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