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讯(记者徐晓风)连日来,资本市场热点快速轮动,深海科技、军工、煤炭、风电等板块涨幅居前。消息面上,上海宣布将出台《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等多项政策文件,加强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后续产品化实施路径研究。深海科技概念再度加强,巨力索具神开股份,以及刚刚上市的N新亚电缆,后续行情值得期待。而随着深海经济持续走热,不少人开始关注深海经济背后到底有哪些企业和板块与之关联,值得关注。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较上年增长5.9%,深海经济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记者查询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发现,截至2025年3月,全国深海资源开采设备相关企业存续165家。从区域分布上来看,山东省拥有45家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27.2%,江苏省、广东省以22家的数量位列第二,占全国总数的13.3%。据悉,山东省在海洋科技领域方面飞速发展,承担了很多重大海洋科技工程,研发了智能浮标、深海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潜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 另外,启信宝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深海资源勘探设备相关企业存续82家。从区域分布上来看,江苏省拥有14家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7%,位居第一,上海、山东省以13家的数量位列第二,占全国总数的15.8%。网上信息显示,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艘智能深水钻井平台——“深蓝探索”,生产基地就在江苏南通海门,曾经创造了国内深水钻井平台首钻历史最佳成绩。
作为华南地区电线电缆行业领军企业,新亚电缆凭借130项专利技术积累与华南区域市场主导地位,正通过资本化路径加速布局智能电网与绿色电缆赛道,技术驱动绿色转型,助力线缆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万亿级线缆市场的低碳转型提供创新样本。 资本赋能加速产业布局 新亚电缆是从事电线电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制造商,主要产品是电力电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架空导线,具有二十多年电线电缆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经验,立足于华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与南方电网等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产品覆盖了电力电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及架空导线等三大类别,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建筑工程、新能源、智能装备等多个重点领域。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告,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格为7.40元/股,发行数量为6200.00万股。根据《广东新亚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简称“招股书”),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于“电线电缆智能制造项目”“研发试验中心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相关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开展。
海底光缆
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
本条目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AI
提炼
海底光缆是用于海底传输电话和互联网信号的通信电缆,由缆芯、铠[kǎi]装及外披层组成,具备高传输容量和保密性。1986年,首条商用海底光缆铺设成功。中国于1993年开通中日海底光缆,现部署多个国际海底光缆系统。海底光缆面临地震、人为误触等风险,修复复杂。截至2023年,全球部署约400条海底光缆,总长120万公里,承担95%的国际数据传输任务。

展开
海底光缆(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又被称为“海底通信电缆”,海底光缆是一种被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敷设在海底传输电话和互联网信号。海底光缆的结构坚固且材料轻便,光纤接头需要具备高强度,确保接续时光纤的强度和表面不受损伤。
基本信息
英文名
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
别名
海底通信电缆
运用领域
通信技术
原理
光缆传输信号的原理是利用细小的玻璃纤维或石英玻璃纤维作为传输介质。通过发光二极管或固态激光器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并通过光纤电缆进行传输。
功能
传输电话和互联网信号
组成部分
海底光缆由缆芯护套与材料、铠装及外披层组成。
材质
玻璃光纤及塑料外皮
应用学科
通信工程
目录
反馈
关键信息
发展历史
构造组成
光缆传输原理
设计技术要求
海底光缆分类
主要特点
事故处理
主要优缺点
发展状况
相关事件
相关合集
参考资料
注释
海底光缆是由海底电缆演变而来的。经历了海底电报电缆阶段、海底同轴电话电缆阶段。1850年,盎格鲁-法国电报公司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1986 年,美国ATT公司在西班牙的加纳利群岛和特内里费岛之间铺设了全球第一条商用海底光缆。中国光通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缆通信逐步迈向海底光缆通信时代。
海底光缆的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缆芯护套结构与材料、铠[kǎi]装及外披层。缆芯是光缆的核心部分。海底光缆是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进行敷设的系统,其设计要求很高,例如要耐腐蚀、防海水、耐高压、耐氢损等。海底光缆按传输距离可分为有中继海底光缆和无中继海底光缆,按敷设的海域条件可分为深海海底光缆和浅海海底光缆。按作用可分为海底通信光缆和海底光力光缆。
海底光缆同陆地光缆以及人造卫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投资成本低、保密性较好、安全稳定等。但是也存在容易损坏、敷设及维修难等问题。海底光缆的出现和广泛应用,通过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彻底改变了国际间的电信交流方式,成为全球范围内连接网络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
发展历史
参考 电子产品可靠性... 等资料

国际海底光缆发展历史
从国际海底电缆发展历史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海底电报电缆阶段(1851——1924年)
1850年,盎格鲁-法国电报公司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但品质较差且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
1851年11月13日,第一条受保护的电缆横跨英吉利海峡完成,但只能发送莫尔斯电报。
1852年,海底电报公司首次使用电缆线将伦敦和巴黎连接起来。
1853年,英格兰一个电缆横跨北海,被架设到荷兰。
1863年,电缆从孟买连接到阿拉伯半岛。
1858年铺设的一条跨大西洋海底电缆只使用了3周就中断。虽然1865年进行了再铺设,但电缆再次中断。
1866年,英国成功铺设了连接美英两国的跨大西洋海底电缆,实现了欧美大陆之间的电报通信。
1866年英国在美、英两国之间铺设跨大西洋海底电缆(TheAtlanticCable)取得成功,实现了欧美大陆之间跨大西洋的电报通信。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后,海底电缆具备了新的功能,各国开始大规模铺设海底电缆。
1902年,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但传送信息仍然是单线单路的,如果要传送多路信息,就需要在电缆中布设多根芯线。
1902-1903年,海底电缆从美国大陆连接夏威夷,1902年连接关岛,1903年连接菲律宾。1902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也完成连线。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海底同轴电话电缆阶段(1921——1984年)
20世纪20年代,海底电缆通信逐渐被短波无线电通信所取代,因为无线电通信更便宜、方便和易于维护。然而,无线电通信受到电离层的不稳定性影响,并且频宽不足导致混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英美等国开始将陆用同轴传送电话的方法用于海底电缆通信。1921年,第一条海底同轴电话电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哈瓦那之标志着海底同轴电缆传输方式实用化。后来建成了多条海底同轴电缆,包括连接英美加的长距离海底同轴电缆通信系统和跨越太平洋海底电缆通信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全球通信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完成了贯通欧亚澳美的20000公里海底电话电缆网络。
海底光缆阶段(1985年之后)
光缆的出现促进了有线通信的发展,尤其是海底有线通信和互联网的飞跃发展。光导纤维是光缆的核心。1970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制造出第一根超低耗光纤样品,随后各国开始加大光纤通信研究力度。随着技术进步,1979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研制出极低损耗的光纤,到1990年康宁研制的光纤衰耗已接近理论极限。光纤通信还需要光源器件和接收器件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光纤通信技术只有短短40多年的历史,但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1986 年,美国ATT公司在西班牙的加纳利群岛和特内里费岛之间铺设了全球第一条商用海底光缆,全长仅120km
1987 年,连接英国一比利时的海底光缆建成,全长120km;连接法国大陆与柯西嘉的海底光缆建成,全长380km;连接日本九洲一冲绳的海底光缆建成,全长800km;连接本州一北海道的海底光缆系统建成,全长300km
1988 年,全球第一条跨洋海底光缆系统 (TAT-8)在美英法之间建成,该系统横跨大西洋,全长6700km,传输速度远超传统的同轴电缆通信,这标志着海底光缆时代的正式到来
1989年,第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缆建成,全长13200km。从此,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建设全面展开,促进了全球通信网的发展
1996 年底,横穿太平洋的海底光缆系统建成,全长 2.5万km,可提供12万条话路,是当时用于画面传输的最长的海底光缆
1997年3月中美海底光缆工程启动,该工程投资12亿美元,全长 2.6万km,14 家公司参与建设
1997年3月,亚欧海底光缆 SFA-ME-WE3 工程启动,连接33个国家和地区,全长3.8万km,带宽达20Gbps,93家电信公司参与建设,总投资达13亿美元
1997 年底,环球海底光缆系统 FLAG 建成,全长2.8万公里,可提供60万条话路,是当时建成的全球最长的海底光缆
1998年初,美洲2号光缆系统开工,全长8000公里,投资3.7亿美元,30家公司参与建设,可提供60万条话路
1998年5月,横跨大西洋一号光缆建成,它连接美、德、英、荷四国,全长1.4万公里,可提供30万条话路
中国海底光缆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海底电缆发展状况是曲折的。在1871年,外国公司在海参经过日本长崎到上海铺设了一条电报电缆。1886年,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是由清朝时期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铺设的,通联台湾全岛以及大陆的水路电线,主要用于台湾府向清廷通报台湾的天灾治安财经,并提供商务通信使用,由清代台湾台南安平通往澎湖,长53n mile(1n mile-1852m)。1894年台湾被割让,海底电缆终止运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海底电缆通信基本上都是由外国公司掌握。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海底电缆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封锁的影响,对外海底电缆通信大幅减少。在国内外严峻形势下,为加强沿海地区包括岛屿的设防安全,保持海防部队通信畅通,中国海缆通信系统的建设管理落入军队通信部门之手。通过打捞利用旧中国废弃的海缆、仿制苏联同轴海缆系统,并利用小型舰艇改装成布缆船来实施敷设和维护,军事化的海缆通信系统初具规模。直到1976年中日海缆敷设后,海缆通信开始国际化。海底光缆技术已广泛应用,中日海缆通信于1993年成功开通,可提供7560条电路,是最初中日海底同轴电缆能力的15倍。
20世纪70年代之后
中国光通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1985年,光纤通信进入实用化阶段,并且研发出合中国沿海城市特点的浅海光缆。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缆通信逐步迈向海底光缆通信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城际海底光缆和岛屿之间的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取代了同轴海缆通信系统。
1990年11月,中国在青岛邻近海城建成了第一条无中断实用化海底光缆。
1993年12月15日,中国参加投资建设的第一条国际海底光缆系统——中日海底光缆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6年,中韩海缆系统建成,连接中国青岛和韩国泰安,全长549km。
中国已经部署了多个国际海底光缆系统。除了香港和台湾之外,已经运行的有中日、中韩、环球、亚欧、中美、亚太和城市间等七个系统,共计18条光缆。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海底光缆的登陆点,分别位于青岛、崇明、南汇、长乐、汕头、观音山和大噔岛。其中,上海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国际通信的重要枢纽。
中国与国际互联的海底光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FLAG欧亚海底光缆亚欧3号海底光缆;中美海底光缆;亚太2号海底光缆;EAC -C2C 海底光缆;跨太平洋海底光缆;中日海底光缆;中韩海底光缆。
构造组成
参考 光纤与电缆及其... 等资料

光缆结构
综述
海底光缆的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缆芯护套结构与材料、铠装及外披层。缆芯是光缆的核心部分,包含一根或多根经过涂层处理的光纤。这些光纤通常由加强构件(钢丝制成)螺旋地绕包在中心位置,并放置在专制的不锈钢管中。该管外部还绕有高强度拱形结构的钢丝。护套结构和材料被用来保护光缆的内部结构。这一部分通常包含铜管,其主要作用是避免光缆在发生微/宏弯曲。铠装及外披层是光缆的最外层。它通常由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铝或铜。
深海光缆的结构相对更复杂。它采用了多层保护措施,以确保光纤的安全运行和防止海水渗入。光纤被置于U形槽塑料骨架中,并填充有油膏或弹性塑料体来形成纤芯。这样可以增加纤芯的稳定性。纤芯周围使用高强度钢丝进行绕包。在绕包过程中,所有缝隙都要用防水材料填充,以确保光缆的防水性能。在钢丝的周围加上一层铜带,并通过焊接和搭接,使钢丝和铜管形成一个具有抗压和抗拉特性的联合体。这样可以增加光缆的强度和稳定性。在钢丝和铜管的外部,还需要再加上一层聚乙烯护套。这一层护套可以提供额外的防护,保护光纤免受外部压力和物理损伤的影响。对于鲨鱼频繁出没的海域,还需要在海底光缆外部再添加一层聚乙烯护套,以进一步提供保护层。这样可以防止鲨鱼咬断光缆,从而保护光缆的完整性。